交银先进制造混合A为混合型-偏股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最好的配资公司,该基金资产配置:股票占净值比75.69%,债券占净值比5.18%,现金占净值比20.24%。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
鹏华中债1-3年国开行债A为指数型-固收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无股票类资产,债券占净值比115.57%,现金占净值比0.17%。
人这一生,会遇见许多人,唯独个别,留在记忆深处。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常伴左右的是温柔岁月之人,短暂惊艳的是惊艳时光之人,虽不及前者长久,但不可否认其存在。每一种人生的遇见,都会有不可言喻的意义,每一个爱过的人,都会有不可磨灭的记忆。无论你遇到了哪一个人,你的人生都是幸运的,不同人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以至于你每次回味起来,都觉得人生是精彩的。
童年阴影,流浪生活
1925年,聂华苓出生在有着"樱花之乡"美誉的湖北武汉的一个小县城。聂华苓的祖父是个知书达理的文化人,曾经在封建清朝中过举人,祖辈一时风光无限,本可以靠着当官保证后辈衣食无忧,却恰逢辛亥革命,一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聂华苓的父亲是个"桂系",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斗争。聂华苓因父亲的职务,一家人只得住在武汉汉口旧时代俄国的外国租界处,被迫成为黄土地上的"外乡人"。
贫穷、不幸充满着她的童年,这使得聂华苓的童年过的十分沉闷。
聂华苓后来回忆起童年说:"小时候,我们家住在汉口日租界,顶着大太阳,我和弟弟一同去买雪糕,却要途径5个不同国家的租界,路上的饭店里的都是洋人。"这是旧社会在她心灵深处写下的难以忘却的痛苦记忆,是身处半殖民地的悲凉。
尽管童年就失去了自由,沉闷的生活偶尔还是会靠母亲帮聂华苓支撑过去。对于童年,聂华苓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倚靠在家里的铜床上,给她温声细读《再生缘》的故事,为孟丽君的经历唏嘘感叹,懵懂的聂华苓一脸稚气,似乎还不太明白母亲的难过。
1934年,聂华苓的父亲被安排到贵州当官。
聂华苓后来回忆提到:"我父亲是桂系的,平日里在家赋闲,偏偏在1934年,被上级调去贵州当个小官,上任还不到一年呢。恰逢兵荒马乱的岁月,谁分得出他是桂系嫡系,就把他当作蒋家的人办理了。
母亲在丈夫去世后决心让聂华苓上学,贪玩的她不愿意,二人争论起来。 我不走!" 你非走不可,你一定要读书的。"你走我就走。" 我走到哪里呀?没有钱,一家人都活不了命。聂华苓最终还是敌不过母亲的执意。1937,聂华苓被母带到镇上上船,她泪眼模糊的望着母亲,看着母亲消瘦的背影,心念着母亲的嘱托,独自一人踏上了流浪求学的道路,一路奔波后来到湖北联合中学读书。
正处抗战时期,学校也开始变得不太平。学生内部对于革命和我党的态度分成不同意见的阵营,即便睡在一个寝室,只要立场不同便会拳脚相加。为了生存下去,就算是饭菜里混杂着老鼠屎和沙子,聂华苓都会把它吃下去,心里只想看到国家山河无恙的那天。
中学毕业后,聂华苓顺利考入重庆的中央大学外文系,在这里,她认识了好友王正路。每天傍晚,她都会坐在宿舍窗口,思考着如何创作文学作品,听见王正路在窗外小声叫唤,聂华苓就拿起书本,跑出去同王正路玩耍。
无奈结婚,迁居台湾
抗争胜利后,中央大学又搬回了南京。1948年的深秋,聂华苓从大学按时毕业。她回忆说:"我年轻的时候,记忆中离不开江。武汉、重庆、南京。不同的江水,记录了不同的时期生活,有过不同感受的哀乐。这些个地方,有的逆江而上,有的顺流而下——我在江上活过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战乱。11月份来临后,为了加速全国统一的步伐,平津战役就此打响。为了避难,聂华苓选择乘坐飞机前往北平寻找王正路。
年底的时候,解放军开始对北平围城,城内城外剑拔弩张。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无所依靠的聂华苓最终选择与同学王正路结婚,遗落在一个北方的大家族里。
漂泊在外的聂华苓看着窗外的大雪,感慨着自己的生活:"我有时搭旅行人的车子,有时搭灰狗车。经过途中多个站口,却没有停下过,我永远在路上。路上有遇不尽的人,有看不完的风景。1949年,北平解放,聂华苓内心只有一个想法:"我一定要从围城中,回到滔滔涌流的大江上。"从北平出来后,聂华苓带着丈夫艰难辗转到了武汉,与家人会合。为了给家里的弟弟妹妹更好的环境,聂华苓拖着一家五口飞到外地生活。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决定去《自由中国》杂志社找份工作。
当时杂志社的主编雷震正在书房写稿,聂华苓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雷震放下手里的笔,抬头用余光撇了她一眼,觉得十分亲切,便对她说:"聂小姐,从今以后,你就做编辑吧,负责文艺稿。"这让聂华苓喜出望外,生活终于有了期盼。
在杂志社工作的几年里,她的创作兴趣得以发挥,思想也逐渐变得民主起来,夫妻之间开始变得不太和睦,王正路决定抛弃她,离开这个家庭。
1960年,国民政府将主编抓走,聂华苓被整日监视,度过一段与外界隔绝的黑暗时期。
没有亲友,没有寄托,在这里,她只是个外地人,"那段时间我真的非常孤独。"聂华苓回忆起这段时间总结道。她把这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心全部写进自己作品里。
两年后,聂华苓的母亲因为癌症辞世。知女莫若母,聂母去世前,曾把她叫到身边:"华苓,你的心情你以为我不晓得?你们结婚十三年,在一起生活了五年,两人每天都是怄气,如今你丈夫跑去美国,也有几年时间了,你倒舒心多了。"她怀着悲痛的心情,继续写稿养活家人。
再遇良缘,卓越贡献
在母亲过世后不久,聂华苓收到了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台静农的邀请,聘请她为大学老师,负责教授"现代小说",从此聂华苓得以重见天日。
1963年,台北举办了一次酒会,美国诗人安格尔作为"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的主持,亲自来寻访作家。在觥筹交错的晚宴上,她站在安格尔身后,裹着旗袍与高跟鞋,身姿袅娜,给安格尔留下深刻的印象。
晚宴过后,安格尔借机约她散步。明天我很忙,要见很多人,或许我们可以时间见一下。"我也很忙,我要送孩子上学,还得去大学教课,闲了又要写作,我挤不出时间来。" 你工作非常辛苦,一个人养孩子也没有抱怨。 "抱怨有什么用?"
有过一段婚姻的聂华苓原本有些拘束,但在安格尔不断地烘托气氛下,她感受到了从来没有的安心,接受了前往美国的邀请。
据了解她的朋友说:"聂华苓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只有像安格尔这样的人,才能让她变得小鸟依人。来到美国后,聂华苓在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教学、写作和翻译。1965年,聂华苓和王正路在分居七年后,和平的离婚。
1967年,他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写作计划",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作家,计划大获成功。
1971年,安格尔和聂华苓在多年的相处下有了深厚的感情,最终两个人选择了结婚。结婚前,聂华苓给自己的女儿提起安格尔。
她们说:"安格尔是个好爸爸。"在前往法院给父母公证的路上,女儿们笑着说:我们送妈妈去出嫁,以后就叫安格尔老爹吧。
多年后,聂华苓女儿提到"我爸爸",有人问她:你指谁?她说:当然是安格尔。
那是理所当然的事,还用得着问吗?
1976年,作为国际文坛上的模范夫妇,二人被二十四个国家的三百多名作家联名推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时刻关怀着中国文学的前途和发展的聂华苓,决定由她亲自举办一次"中国周末"活动。
1979年,在"中国周末"的开幕仪式上,聂华苓激动地向大家致词:"今天我们大伙儿在一起,这是中国文坛一件大喜事,让我们一起为了中国文学的前途而努力。"从此打开了中国文坛闭塞的环境,中国作家开始百花齐放。
夫妇二人在一起度过了几十年幸福美满的生活。1992年,一场洪水不幸带走了安格尔,伴侣的突然离去给她以极大的打击,即将朝枝之年的聂华苓没有倒下,她仍然在为中国文学,为祖国的文坛培养人才。
94岁的聂华苓曾接受过一个采访最好的配资公司,回顾自己这一生,她对着镜头露出坦然笑容的样子,惊艳了时光,让人终生难忘。
安格尔北平王正路中国周末聂华苓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